2024年8月,一场大火在南通燃烧。“受害者”是当地广为人知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舰,这场火灾几乎完全摧毁了母舰。
有网友建议,既然如此,不如让“明斯克”号变成靶船,利国利民!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4年8月16日,停泊在江苏南通的苏联报废航空母舰“明斯克号”出现重大火灾,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火灾发生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火势非常猛烈。南通消防部门全力扑救,经过20多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在8月17日下午2时将火势完全扑灭。
然而,这场火灾给明斯克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舰岛部分,几乎被完全烧毁。
这艘航母曾是世界第五大航母,曾在深圳停泊,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航母主题公园。但由于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其在深圳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
此次火灾对明斯克号的改造项目造成了严重影响。原本计划于2024年3月启动的改造项目,旨在将明斯克号打造成国防教育基地,并计划于10月对外开放。
然而,火灾的发生使得这一计划变得遥遥无期,舰岛的严重损毁让修复工作变得极为困难。可以说,这艘航母已经“报废”了。
如何处理“明斯克号”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正常的情况下,拆散一艘母舰的难度非常大,甚至高于建造它。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航空母舰是高度复杂的军事装备,包含了成千上万的组件和系统。这些组件和系统在设计和建造时是为了确认和保证航母的长期运行和战斗能力,并非为便于拆解。
在最初的建造过程中,航空母舰使用了多种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特种钢材、合金、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在拆解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而错误处理可能会引起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
在拆解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这些物质,有很大可能会对工人和环境能够造成伤害,对安全和环保的保障措施要求很高。
由于航母的结构较为复杂,拆解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规划和精确地操作,稍有差池可能会引起结构不稳定或损坏。
拆解航空母舰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造舰费钱,拆舰也费钱。由于拆解过程的复杂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往往超出了最初的预算。
最后,拆解航空母舰需要复杂的规划和物流支持。从拆除设备到废料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
与建造过程相比,拆解往往缺乏详细的拆解图纸和指导,需要逆向工程来理解航母的结构和组件。
因此,虽然建造航空母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但拆解它涉及的技术、环境、安全和成本问题同样复杂,甚至更为艰巨。
关于明斯克号未来的处理,尚无明确的方案。有人建议,可以将其作为靶船使用。
首先,靶船能够适用于模拟敌舰,为海军提供实弹射击训练的平台。这种训练帮助海军官兵提高射击技能和战斗反应,同时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增强战术配合。
其次,靶船在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和测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实弹试验,可以验证武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武器系统的校准和改进提供依据。
此外,靶船还用于战术演练,帮助海军研究和开发新战术,检验战术的有效性。在电子战训练中,靶船模拟敌方的电子干扰,训练海军进行电子战和反干扰。
同时,靶船有助于减少实弹射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因为它们通常位于特定训练区域,便于环境监视测定和管理。
总体来说,靶船在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研发新武器系统和战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经济和环保效益。
例如,在“环太平洋”演习中,美国海军常常使用退役的舰艇作为实弹射击的靶舰。2005年,“美国”号航母作为靶舰在经过25天的攻击测试后沉没。
1946年,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独立号”航母也被用作测试核武器的靶船。
例如,2014年,东海舰队的一艘037型猎潜艇“海安艇”在退役后成为靶船。中国海军中,大约有10%的退役军舰被用作靶船。
回到明斯克号,其曾是世界第五大航母,原本打算建设成南通文旅新地标,不承想发生这样严重的火灾。事后,许多网友利用互联网回忆与明斯克号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这艘航母的情感。
明斯克号不仅是一艘军事装备,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记忆。这次火灾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巨大损失,更引发了社会对这艘航母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