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将有三大变化,正在影响你手里的房子,你子女的教育和职业前景,以及你周遭的生活环境,覆盖每一个人。
上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已经是较为保守的数据,但也能体现一些趋势变化。
2024年9月,网传“武大建筑学大一新生集体跑路,原本四五十名学生,转专业后只剩4个人,学院教授人数直接反超学生”。
虽然经过查证,消息的来源不明,很可能是假消息,但网友的讨论依然沸腾,主要的原因是——
——C9高校西安交大,2025届本科毕业生预计5719人,其中建筑学只有24人,而土木工程专业仅有3人。 ——985的四川大学,2024年土木和建筑专业转专业人数,高达上百人。 ——拥有全国前十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湖南大学,2022年土木工程学院转出98人,无1人转入。 ——知名985山东大学,已经打算把土木工程专业直接取消了。
2024年7月,六大部委联合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
,包括地铁、有轨电车、城市道路等,都被划上红线。尤其是收益率覆盖不了债务本息的基建,可能通通要被砍掉。除此之外,其他动作也紧锣密鼓:
另一种是发展大城市,人口从500万的变1000万,1000万的变2000万。
集中发展小城市,会导致经济规模效益无法最大化;而集中发展大城市,则会造成人口全部挤在沿海产生各类城市病。
紧接着,本来跟户籍人口绑定财政资源、土地资源,现在转为跟非流动人口挂钩,资源的流向从固定变流动。
这意味着大城市流入的人口越多,能拿到的资源也就越多,未来会钱随人走、地随人走,城市之间会剧烈分化。
2024年7月末那场重要会议,我通读2万多字的文稿,观察出一个最重要的转变。
日后的规划和方案,基本上所有的事都围绕这个来,比如翻两番,比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增长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房地产。包括上游的钢筋水泥砖头,下游的家电厨卫、教育商超消费,以及始终围绕整个产业链的银行贷款。
所以那个时段,不管口头上再怎么喊调控,行动上,比如土地啊金融啊,都是围着房地产在转,前面提到的教育和择业、户籍和城镇化策略,也都是核心KPI的结果。
第一次工业化,是靠工农剪刀差,农业的资源向工业领域倾斜,才能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建立工业体系,是依靠制。
第二次工业化,要想快速建立,依然在用类似的制,集中资源到制造业。所以我们正真看到金融、人才、产业资源等,都在密集地往这样的领域投。其他领域的发展要为这个核心 KPI 服务和让路。
比如说日本,都知道日本有迷失的30年,但是它能够保持比较高的生活品质,比较富裕的状态,一个原因是确实老底比较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日本其实就是一个全球投资非常成熟的国家,它本身经济不增长,但是它参与到中国,欧洲,美国,去收获其他几个国家的红利。
如果你看日本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其实就是不行的;但是看GN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只要是日本人获得的收益都算,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个数据是很好的。
很多朋友说现在很迷茫,不知道投资啥东西,楼市现在肯定是没机会,股市的波动也很大。
比如,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制造业正在向东南亚、南亚迁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全球产业链格局的重组,利益的重组,发展机会的重组。东南亚进而获得了双重对冲的优势(中国经济好,东南亚享受红利;中国经济不好,东南亚承接更多转移出来的产业)。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说过一段话,很多人去问十年后什么会变,却很少有人去问十年后什么还不会变。
亚马逊恰恰就是去找不变的东西。比如人类对于低价、高质量、快速送达、品类丰富……这么多东西的追求永远都不可能变的,那么我们尽量去满足,企业就会很有价值。
比如我们看好一个房产,其实抛开各种各样的上层建筑的因素,最根本的就是人口因素,有没有人口持续流入。有时候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力量的。